经典案例

  • 首页 i(name 20亿股份回购难抵转型阵痛 海康威视的战略失衡与市场信任危机

20亿股份回购难抵转型阵痛 海康威视的战略失衡与市场信任危机

2025-03-08 14:42:07


作者|睿研消费 编辑|MAX

来源|蓝筹企业评论

海康威视正在执行的 “20亿至25亿元股份回购计划”居然“挖了一个大坑”,经历两个半月的下跌又回涨,股价终于到了要爬出深坑的时刻。

20亿股份回购难抵转型阵痛 海康威视的战略失衡与市场信任危机

图片来源:官微

海康威视去年12月抛出的计划中,回购股份的价格上限设定在 40元/股,当前价格为31.8元(2月24日收盘)。市场上流传的说法是“这一举措体现了公司对长期发展的坚定信心”。

mk体育

持这一看法的理由是此次回购的股份将全部用于注销减少注册资本,直接增厚每股收益。

在这期间,海康威视发布了年度业绩预告——2024年的年度利润大幅下滑15%,可以解释这份“利好”的回购计划何以受到投资者短暂抛弃。但在《蓝筹企业评论》的研究人员看来,海康威视真正面临的是从安防龙头到智能物联巨头的转型困局。

截图来源:业绩快报

海康威视(Hikvision)作为全球视频监控市场的领导者,曾以“技术驱动+场景延伸”战略实现从硬件制造商向智能物联生态系统的跨越。然而,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,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5.23%,国内业务增速放缓至3.52%,暴露出战略执行与市场现实的深层矛盾——来自客户反馈与财务数据交叉验证,人们可以看到它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。

产品缺陷引发信任危机

海康威视市值三年前曾到达6400亿,是当前的2倍有余。那时,海康也被市场追捧为安防领域中的“茅台”,也是中国先进制造的标杆企业。

但来自其产品用户的反馈却越来越不给力,一定程度上到了引发信任危机的地步。

首先,硬件是稳定性不足。

用户反馈海康威视国产化摄像头、门禁设备等产品存在批量性故障。例如,人脸识别一体机在项目运行不到一年即出现识别率下降、夜间成像模糊等问题,且套牌内存卡(TF卡)损坏率显著高于竞品。部分客户反映,设备维修需依赖现场人员自行排查,海康威视技术支持响应滞后,甚至出现“排查责任甩锅”现象。

其次,售后服务争议不断。

尽管海康威视强调专业安装服务,但用户对其售后效率提出质疑。有案例显示,萤石指纹门锁损坏后需更换整块面板,维修成本高昂且流程繁琐,引发对“高质高价”策略的质疑。此外,智能安防应用中心团队虽技术支持高效,但跨部门协同不足,导致定制化解决方案落地周期延长。

再次,海康产品的价格与性价比争议较多。

相比小米、华为等跨界品牌,海康威视智能家居产品定价偏高,但功能创新不足。例如,其智能摄像头虽支持4MP/8MP分辨率和夜视功能,但软件界面复杂、操作门槛较高,用户体验与性价比优势被削弱。

战略执行中的深层矛盾

与产品引发的争议相比,海康的战略执行暴露出的深层矛盾更加严重。在创新业务中,不间断出现“雷声大、雨点小”的质疑。

海康威视寄予厚望的创新业务(如机器人、汽车电子)虽保持两位数增长,但整体营收占比仅20.8%(2023年),且面临盈利瓶颈。例如,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仅15%,定制化成本高企;萤石网络分拆上市后增速放缓至18.5%(2024年),显示市场渗透率不足。

同时,受制于传统惯性,海康的业务转型饱受拖累。

PBG(政府安防)业务连续两年下滑(2023年同比-4.8%),2024年国内营收占比仍高达56%,暴露出对G端订单的过度依赖。尽管管理层提出“场景数字化”战略,但实际落地中仍以硬件销售为主,软件与AI服务收入贡献不足。

另外,海康威视在全球化布局中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合规风险。海康威视通过印度、巴西工厂规避欧美制裁,但新兴市场拓展进度缓慢,且面临数据隐私合规审查压力。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仅提升至32.42%,未达预期目标。

财务表现暴露管理短板

海康威视近三年的运营表现正如股价走势所反映出的一般颓势——

净利润断崖式下跌

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5.23%,四季度单季降幅达27%,远超市场预期。分析显示,费用端压力显著:销售费用率12.14%、管理费用率3.18%,显著高于大华股份(10.2%)和华为(15.6%),而研发投入占比超10%(2023年114亿元)却未转化为显著的技术壁垒。

成本控制滞后于竞争

尽管2024年裁员1000人节省约6-8亿元成本,但对净利润改善有限。与此同时,行业价格战加剧,海康威视被迫降价保份额,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

市场与竞争压力加剧

海康威视的市场最大比重来自政府,但其需求因地方财政承压导致安防预算压缩,2023年智慧城市项目回款周期延长,直接影响现金流。海康威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0年的123天增至2024年的158天,资金链压力凸显。

至于来自主要竞争对手跨界竞争,海康威视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。华为、小米等企业凭借“轻硬件+云服务”模式抢占中高端市场,AI算法公司(如商汤)则通过垂直场景解决方案蚕食份额。海康威视在AI算法自研比例不足30%的背景下,技术护城河面临挑战。

未来需要在技术自主与市场适应间寻找平衡

海康威视的困境本质是“技术理想主义”与“商业现实主义”的失衡。研究人员认为,其战略转型虽方向正确,但执行层面存在三大致命缺陷:

1. 产品端:忽视用户体验设计,将售后责任转嫁客户;

2. 管理端:过度追求规模扩张,忽视组织效率与成本控制;

3. 市场端:依赖传统G端模式,未能及时捕捉C端与行业数字化新需求。

有观点认为,未来的海康威视需在以下方面破局,即技术自主化,提升AI算法自研比例至50%,强化多模态大模型在工业检测等垂直场景的应用;组织革新,从而优化管理层年轻化后的协同效率,避免战略摇摆;用户体验重构,简化软件操作界面,建立透明化售后服务机制。如此,海康仍能避免其智能物联生态的愿景沦为“技术泡沫”。

免责声明: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,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。

睿蓝财讯出品

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

来源:蓝筹企业评论